医学教育网slogan
24小时客服热线: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医学教育网 > 医学社区 > 酸甜苦辣从医路 > 正文

ICU的困惑

ICU的困惑

▲ICU的医护人员工作繁忙琐碎、技术含量高、责任重大,许多专家都将“生命相托、永不言弃”作为ICU医护人员的使命和宗旨,这很让人敬佩和感动。但如果将其作为重症医学对社会的承诺,我认为欠妥。一个家庭将重症病人交给ICU,是无奈而沉重的选择。如果病人在ICU治疗久了,病情仍毫无起色,对家属来说就意味着要负担昂贵的费用,结果仍然换不来患者的康复。有时,即使生命留存了,却成了无意识的植物人,“永不言弃”有意义吗?我认为如果医护人员竭尽全力之后病患仍无康复的希望,院方就应该和患者家属达成共识,要“弃”,否则会增添患者的痛苦,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加重家庭的负担。这是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湖北鄂州中医医院明塘分院 韩又云

▲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但必须尊重科学。如果违背科学,给出不现实的承诺,就等于给自己套枷锁。“生命相托,永不言弃”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是想表达医生对患者的一份尽职尽责之心。但医学是一门科学,它不是凭口号和医生主观努力能达到的。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医生。他提到一名患恶性肿瘤的小男孩在门诊看病,中国医生建议男孩的父亲给男孩进行化疗和放疗。他很不理解,因为男孩所患的是恶性程度很高的疾病,无论化疗或放疗效果都不好。在他们国家,医生会建议孩子的父亲带他去旅游,或者尽量满足他的心愿,让他高高兴兴地过完最后的日子。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在临床中对一些没有治疗意义的患者,会主动建议患者家属放弃,不要做无谓的治疗,否则患者受罪,家属受累。   ——陈 军

▲我做麻醉医生已有50年了,发现在ICU和手术室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很低,仅为1%~5%。但多数情况是,即使明知对病人无回天之力,医生常常也要行气管插管,拼命按压心脏,有时甚至按断肋骨,个别的还有心肺等脏器损伤。为什么对没有希望的病人还要抢救?可能是出于救死扶伤的责任,也可能是应家属的要求,或害怕医疗纠纷。结果使病人不能安然离去,还耗费人力物力。为此,我建议心肺复苏应有适应证,对以下情况有所不为:癌症晚期已广泛转移的病人;严重心肺疾患、心肌梗死病人;严重颅脑外伤、脑疝病人;肾功能衰竭,长期无尿病人;心电图已呈直线或多次电击除颤无效的病人;瞳孔已完全散大及强心药无效的病人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邓硕曾

▲阿根廷5月9日通过了《尊严死亡法》,允许在病情不可逆转的情况下,患者可以拒绝接受旨在延长生命的治疗,而医务人员不承担相关责任。此法同时规定,如果患者因病情已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愿,其直系亲属可以决定是否让其继续接受治疗。这个立法与我国一直流传着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相对立。但我认为这个立法“对头”。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我经常遇到一些患者的脑电图早已证实为脑死亡,但家属“永不言弃”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得不进行着劳而无功的抢救。实际上,重症医学的终极使命是尊重自然生命过程,要让患者尊严而生、尊严而死。

——华北煤炭医学院唐钢总医院 张 威

▲“永不言弃”其实是一种态度,体现了人们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决心。但如若把它生搬硬套地用在医院ICU的患者救治上,特别是单单强调不顾一切对患者实施救治,显然不当。然而当今人们似乎对“永不言弃”,特别是医院ICU不顾一切抢救患者时的“永不言弃”多有偏爱。这其实与人们普遍不成熟的生死观有关。对于死亡,人们一直讳莫如深,畏之如虎,仿佛死亡是一切美好的终结。其实死亡早在生命降生的那一刻,就已跟我们如影随形。倘若我们加强生命教育,相信不光在医院ICU病房,更多地方都将少一些困惑。

——新疆伊宁武警8660部队医院 王永华

诊所zsy:我不认为您说的这些情况不做心肺复苏是人道的。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同时也是家人和这个社会的,如果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让活着的人很痛苦,那么他可以像植物人一样活下去,因为他已经没有痛苦了,而活着的人会因为他的存在幸福的活着的话,他就是值得抢救的。否则是要放弃的。还有就是心肌梗死和严重心肺疾患的病人,这些病人可能因为你的心肺复苏而长期存活,尤其是心肌梗死的病人存活率很高,慢性呼吸衰竭的病人也是可以通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而延长生命,以后再间断无创通气而提高生活质量的。所以不可以一概而论就不做心肺复苏了,关键是心肺复苏的质量是不是过关,这个很关键,由于不及时和低质量的心肺复苏导致了植物状态活着肋骨骨折什么的,那是技术还不够过关。真正的心肺复苏是不可以导致病人严重合并症的,及时的院内心肺复苏对于突然心脏骤停的病人也是不可以植物人的。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汤以恒 执业药师 药学专业知识二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学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立即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