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slogan
24小时客服热线:400 650 1888
您的位置: 医学教育网 > 医学社区 > 医学资源下载区 > 正文

sci影响因子靠谱吗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是指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的一种表达形式。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是该刊载的文献的被引用率越高,也就是说,影响因子是与被引用率相挂钩。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影响因子作为期刊评价工具,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

影响因子通常越高也就是说杂志被关注的越多。医学类好多杂志如《柳叶刀》,它的影响因子很高,尤其是综述类杂志。

影响因子是否能否决所有期刊?

能不能单独以影响因子作为学术界的一个硬性判断?

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虽然每年的IF在10.0左右,但是大家走知道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与《NATURE》、《SCIENCE》等IF在30.0左右的杂志几乎是旗鼓相当。每个学术领域都有自己的顶尖杂志,如糖尿病学、肝脏学等,这些都是公认的权威杂志而且含金量最高的。而系统分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很多杂志虽有SCI收录,但是由于专业性太强,很少人能看懂,也就是基本没有了应用价值,IF自然就低。

影响因子的波动有多大?

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实质上是表示该刊前两年所发表论文在该年的平均被引次数。统计的只限于论文发表后1-2年内的被引次数,因而相当于一部分论文的引证高峰期并没能反映到影响因子中,尤其是出版时若时滞较长的刊物,而会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的原因而没有被统计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值。分析表明,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时滞普遍较长,是国内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以2年期的论文和引证来计算影响因子的话也是较为客观的反映引证其规律,并由此造成同种期刊在不同年份的影响因子波动偏大。如果通过200种化学类期刊的总平均影响因子分子发现,2年期间的影响因子值在不同年份的波动范围超过21.2%。但5年期的影响因子值则显示出一条较为稳定的曲线。因此,有些引证分析研究机构对ISI采集的引文数据用更长的时间跨度地重新计算,或分别以某年期刊的论文及其在出版后若干年的被引次数为分母和分子来计算“历年影响因子”。

统计论文类型的影响因子的遗漏

统计论文类型的影响因子计算公式分子、分母取值也存在很多疑问的,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中,引证次数(分子)统计了相应刊物中所有论文被引证的总次数,而刊载论文数作为分母则统计了论文、简讯和评述类栏目的文章数,对社论、来信、通讯和其他一些被常引证的栏目的文章书目则不进行统计的。实际上,这些未被统计部分的被引证频次对影响因子的贡献是很大的,分析表明,40%左右医学类期刊公布影响因子比实际影响因子高出10.24%以上,而其中5%甚至达到40.1%或更多。

期刊大小跟影响因子走

统计研究比较表明,以2年期的论文和引证计算的影响因子随相应期刊所发表论文数的多少呈现出偏大的波动,小期刊影响因子在相邻年间的波动超出40%,而对于年发表论文超过150的期刊来说,其影响因子也有16.2%左右的波动。不难看出,评价中若考虑到影响因子在一定范围的这种随即变化性,是难以给影响因为定量化的。

除影响因为计算公式本身几个固有的要素外,期刊和论文的类型、不同学科引证因为和规律的差异等对影响因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也是在评价中需要特别强调的。

此文转载于医刊汇经验交流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汤以恒 执业药师 药学专业知识二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学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立即领取